沖壓機械手行業僅僅缺的是人才嗎?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機器換人究竟是一個拉式需求,還是一個推式需求。究竟是機器換人導致一線工人下崗,還是因為找不到一線工人而尋求機器換人?答案是后者,中國多地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進行機器換人,背后是當地工業人才嚴重不足、企業極力爭搶工人的現實。
調查發現,目前根本不存在大批一線工人下崗的隱憂,中國勞動力市場中,尤其沿海地區,一線工人供給是嚴重不足的。而真正令人擔憂的,諸多企業正為彌補人力不足而盲目導入自動化裝備,而人才培養理念沒有同步革新。也就是說,關鍵在于沖壓機械手時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培育。目前,沒有及時更新的人才培養體系,也會讓企業在導入工業自動化設備中,陷入低端應用的境地。
沖壓機械手行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中國正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隨著全球經濟的明顯提升,中國在多項利多政策主導下,使用機器人的臺數方面有較大躍增。2014年開始中國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大幅攀升,約占全球25%,至2016年已占全球33%左右,在2017年有機會突破35%。可以說全球每生產三臺工業機器人,就有一臺在中國的產線上。據工信部數據統計,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約6.85萬臺,2016年增加至7.2426萬臺,2017年有機會突破10萬臺。
然而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卻偏向低端。相比全球工業國家,高精密微型機器人在中國使用量較低。針對工業機器人的不同形態,我們發現,中國最普遍的兩種類型是,碼垛機器人和傳統工業機械臂,占總量的80%,這兩種類型只可取代部分非精密生產產線。第二,就中國工業機器人目前保有量來看,進口機器人占總量四分之一。
以行業來看,國內工業機器人應用,排名第一的汽車產業約占50%,排名第二的是電子零配件產線占據20%,排在第三是橡塑產業約占10%。另外機床生產約占8-10%。
智能機器人應用和導入正受到人才匱乏的影響。我們的發現是,國內在智能制造上有很多補貼,導致企業一窩蜂購置智能產線,但當我們實地探訪這些產線,部分企業可以說是仍在做工業2.0的補課,也就是在智能制造導入時大部分企業面臨觀念和知識的不足,很多甚至連數字化的系統平臺等基礎設備都沒有。我們發現,企業缺乏基礎工作準備,在標準化平臺、數字化平臺方面準備不足。這源于企業缺乏智能制造基礎人才的養成工作。因此,臺達也出臺了工業4.0的客戶服務方案,對于如何實現智能制造這一遠大目標,為客戶提供了整合咨詢工作。
智能制造需要的是能和機器互通的人。近兩年,我們發現韌體系統工程師和軟體系統工程師是目前智能制造轉型中需求量最高的人才。
標簽:   沖壓機械手 工業機器人